首页 资讯 正文

嘉禾:35处新文物点揭开神秘面纱

体育正文 52 0

嘉禾:35处新文物点揭开神秘面纱

嘉禾:35处新文物点揭开神秘面纱

红网时刻(shíkè)新闻7月2日(rì)郴州讯(记者 李亚 通讯员 邓和明 胡玲)在湘南大地的崇山峻岭间(jiān),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正被重新唤醒。7月1日,从嘉禾县文物保护中心(zhōngxīn)获悉,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(简称“四普”)工作开展以来,嘉禾县已顺利完成99处“三普”复核点实地调查(shídìdiàochá)及数据录入工作,并惊喜发现(fāxiàn)35处新文物点,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。其中,“红鹰社革命活动旧址”作为(zuòwéi)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文物点,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着革命先辈的光辉。 时光回溯到2024年7月,骄阳似火,嘉禾县文物普查(pǔchá)队负责人曾晓泉带领2名普查队员,怀揣着对历史的(de)敬畏与探寻真相的执着,踏入(tàrù)广发镇楚江村。在(zài)村支书的指引下,一座古朴的砖木结构清代建筑——“四户厅屋”映入眼帘。当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,红鹰社成员的后代饱含深情,为(wèi)普查队员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故事。在嘉禾解放前夕,红鹰社在党的领导(dǎngdelǐngdǎo)下,毅然扛起抗“三征”“反饥饿、反内战、反迫害”的大旗(dàqí),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无畏的斗争。 为了还原这段历史(lìshǐ)的全貌,普查队员们查阅了《星溪(xīngxī)楚江族谱》《中国共产党(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)湖南省嘉禾(jiāhé)历史第一卷(1923-1924)》等大量珍贵资料。原来,这座承载着(zhe)厚重历史的房屋,是楚江村民(cūnmín)李纯德于1910年精心建造。1948年,李纯德之子李莎青从广东中山大学毕业,受(shòu)中国共产党党组织(zǔzhī)派遣,回到家乡成立红鹰社。这个在特殊时期诞生的地下组织,迅速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。1949年初,红鹰社组织的活动中心转移至楚江村,“四户厅屋”便成为了红鹰社成员集会、议事的重要场所。 据李莎青之子李宇同回忆,红鹰社以楚江为中心,积极团结(tuánjié)和(hé)发动贫苦农民和知识青年参加革命活动,吸引了众多进步人士加入(jiārù)。他们不仅担负起(dānfùqǐ)团结广大人民开展武装斗争、重建嘉禾地下党组织、建立统一战线(tǒngyīzhànxiàn)的(de)重任,还在艰难的环境中为嘉禾的解放事业默默奉献,加速推进了嘉禾的解放进程。这座房屋,正是嘉禾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(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)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,它的一砖一瓦都铭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。 然而,历经岁月的洗礼,旧址早已(yǐ)伤痕累累。发现时,屋面渗漏、木构件腐朽、墙体倾斜等问题十分严重。为了守护这一珍贵(zhēnguì)的革命遗址,嘉禾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迅速行动,投入60万元专项资金对“红鹰社革命活动旧址”进行修缮。如今,修缮工作已圆满完成,旧址内布置了简单而庄重的复原陈列,重现了当年(dāngnián)的革命场景(chǎngjǐng)。这里已成为嘉禾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吸引了一批(yīpī)又一批观众前来(qiánlái)参观、学习,让红色精神在新(xīn)时代得以传承和弘扬。 对文物普查工作,曾晓泉深有感慨,从参加“二普”“三普”到如今的“四普”,他见证了文物普查工作的巨大变革。从最初用(yòng)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,到如今运用RTK、无人机等先进技术(jìshù),普查工作变得更加科学(kēxué)、高效(gāoxiào)。而在“四普”期间,嘉禾县充分利用网络、视频等各种平台,广泛宣传第四次全国(quánguó)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法(wénwùbǎohùfǎ),极大地提高了居民(jūmín)的文物保护意识,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身边的文物,增进对文化遗产的情感。
嘉禾:35处新文物点揭开神秘面纱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